齊丁公死後,嫡子季子本該即位,卻讓位於其弟呂得,自己食采於崔邑(今山東章丘西北),其後為崔氏。齊丁公之後又有丁氏。,
簡曆
齊丁公,《說文解字》作齊玎公,薑姓、呂氏,名�(拚音 j㭩,《尚書ⷩ᧥𝣀稱其為齊侯呂�,《左傳》和《史記》稱他為呂�。丁公為西周初期的齊國君主,是齊國始祖齊太公薑太公的兒子和繼任者。《左傳ⷦ쥍二年》明言:“齊(丁公),王舅也。”楊伯峻指出,成王之母為齊太公之女邑薑,而丁公為太公之子,故齊丁公為周成王之舅。他也因這個身份而受到周王室的重用。與齊丁公同樣身份的還有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、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以及楚子熊繹。《史記ⷦ嚤𘖥有載:“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、衛康叔子牟、晉喉燮、齊太公子呂�俱事成王。”他們在朝中的地位極高。《尚書ⷩ᧥𝣀中說:“太保命仲桓、南宮毛俾爰(跟隨)齊侯呂�,以二幹戈、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。”文中的太保指召公。“逆子釗”是迎太子釗繼承王位的意思。這段簡短的文字告訴我們,此時的呂�,除了有齊侯的頭銜,也還是僅次於召公的顧命大臣。
在這五者之中,楚子的在周王眼中可能不如其他四位,周康王分四位諸侯以珍寶之器。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繹卻無分。春秋時代的公元前530年,楚靈王仍忿然提起此事:“昔我先王熊繹與呂�、王孫牟、燮父、禽父並事康王。四國皆有分,我獨無有。今吾使人於周,求鼎以為分,王其與我乎?”(右尹子革)對曰:“與君王哉!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,篳路藍縷,以處草莽,跋涉山林,以事天子。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。齊,王舅也。晉及魯、衛,王母弟也,是以無分,而彼皆有。今周與四國,服事君王,唯命是從,豈其愛鼎?”(《左傳ⷦ쥍二年》)
編輯本段政績
周武王死後,成王即位,周公旦攝政。管蔡作亂,淮夷叛周;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:“東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無棣,五侯九伯,實得征之。”齊國由此獲得征伐的權力,在政治上,齊國成了大國。到了呂�,理所當然地要以周天子之命征討四方。據《晏子春秋ⷥ 积諫下第三》記載:“景公樹竹,令吏謹守之。公出,過之,有斬竹者焉,公以車逐,得而拘之,將加罪焉。晏子入見,曰:u2018君亦聞吾先君丁公乎?u2019公曰:u2018何如?u2019晏子曰:u2018丁公伐曲沃,勝之,止其財,出其民。公日自蒞之,有輿死人以出者,公怪之,令吏視之,則其中金與玉焉。吏請殺其人,收其金玉。公曰:“以兵降城,以眾圖財,不仁。且吾聞之,人君者,寬惠慈眾,不身傳誅。”令舍之。u2019公曰:u2018善!u2019晏子退,公令出斬竹之囚。”
故事中的那個砍竹者,是有心,是無意,險些被齊景公砍了腦袋,且不去說他。我們要關注的,應是“丁公伐曲沃,勝之”的這件事。因為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可知,今天的山西曲沃一帶,正是當初周公滅唐、成王“桐葉封弟”於唐叔虞的地望,而太原則是晉國後來的遷居之都。這項史料的重要價值在於,它明白而具體地告訴了我們,《史記ⷦ世家》所說的“及至周公滅唐”,周公不過是發號施令者,真正的滅唐統帥乃是丁公呂�。另外,侶�還是一位有德政的君主。
編輯本段後世子孫
公元前976年,侶�去世,諡號“丁”。《逸周書ⷨ롦磣解釋了作為諡號的“丁”的含義:“述義不克曰丁。”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受位,但讓位於其弟呂得,自己食采於崔邑(今山東章丘西北),因而他的後世子孫發展為兩支,其一因他的諡為丁姓,根據《左傳》等記載,齊國的世族崔氏,源於丁公之子。其一因他的食邑為崔姓。齊丁公就成了崔丁二氏的共同始祖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